首页>资讯 > >正文

调整专业设置须警惕一哄而上 全球热点评


【资料图】

原标题:调整专业设置须警惕一哄而上

教育部等五部门日前印发《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如此之大的调整力度,迅速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高校专业调整,素来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晴雨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变革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思想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部分行业人才供给已跟不上需求,而部分学科又频现空心化边缘化的尴尬。高等教育优化资源配置,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改善人才培养方式,是应时代之需,亦是发展必然。此举不仅有望改善人才供需结构性错配,也将引导社会知识结构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更新。

学科专业调整是宏观调控人才供给的重要方式。而从多年经验看,在鼓励各大高校积极行动的同时,也须警惕大家一哄而上扎堆“同一个赛道”。过去,各大高校专业增增减减,时见盲目逐“热”冲动,但仓促上马后往往发现社会需求早就趋于饱和或自身资源并不具优势,折腾一番再行撤销优化,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一行有一行的需求,一校有一校的特色。面对又一轮改革,各高校有必要全面审视自身特色,找到国家需求、社会发展、行业前景与本校实际的结合点。基于不同的成长历程、学科侧重乃至区域定位,我国高校的气质禀赋各有所长。有的人文积淀深厚,有的在新兴学科崭露头角,有的医学积累丰厚,即便是综合性强的高校,也有自身的“尺短寸长”。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也是各高校争创一流的最好发力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理性研判社会需求,秉持“一校一案”研究制定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做优特色学科专业,才能走好人才培养自主之路,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

百花齐放,错落有致。当更多高校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深耕并释放各自优长,方能更好迎来人才培养的“春色满园”。(田闻之)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