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正文

台青曾芝颖跨越海峡 逐梦乡村舞台|讯息

曾芝颖(第一排中间)参加海青节海峡乡创生活节。 记者 池远 摄


(相关资料图)

春节的年味还没散去,曾芝颖已从台湾返回福州“开工”了。

“今年是闽清县创建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的第一年,要做的事情不少。”春节期间,曾芝颖就在线上和福州的小伙伴们打磨起了项目细节。

在闽台乡建乡创圈里,来自台北的曾芝颖以“小馒头”的名号为大家所知,其足迹遍布福建各个乡村。于她而言,来大陆,是为寻一方天地,耕一片梦土。“这个梦不仅是村庄振兴之梦,更是两岸携手共进之梦。”

落脚福州 从迷茫到坚定

对于曾芝颖而言,福州已是她的第二个家。“工作生活重心都在这边,朋友、同事也多数在福州。”

而最初决定来福州发展,她靠的是一腔“孤勇”。

2016年,曾芝颖在福州落了脚。勇敢迈出这一步遭遇的却是满满挫折。花大价钱装修好的办公室,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她一人空守。

“没人找上门,那就主动出击。”靠着此前台湾公司方面积累的资源,曾芝颖在各地奔走洽谈项目、实地踩点,但因沟通模式差异和对于政策的不理解,始终没形成能转化为成果的项目。

无助时刻,是在榕台胞前辈送来关心支持,积极引荐好项目。

2018年,在朋友介绍下,曾芝颖参与海青节“两岸青年设计大赛·美丽乡村”活动。活动上,她以闽清雄江地方元素设计的一组IP产品颇受当地领导好评。借着这个机会,曾芝颖加入了省青建协发起的“两岸建筑师联合驻村行动”,成功接下了闽清梅城印记街区项目。

“青建协的工作人员为我们当起地方‘保姆’,帮我们和县政府、开发商沟通,协调各种需求。”她说,闽清方面也给出了十足的支持和信任——在当时,福州向台湾团队开放乡创项目的先例并不多。

热心的支持,周到的照料,让曾芝颖在朋友圈感慨地写下:我在闽清,不在异乡。

扎根乡村 从冲击到融入

曾芝颖常说,她是海青节“出品”的孩子。“海青节帮我找到了事业发展的方向。”而她的“乡创梦”,也因海青节在闽清起步。

刚接手闽清梅城印记项目,曾芝颖先感受到的是冲击——在乡镇干部、施工队伍和村民们热火朝天的干劲中,短短半年,破败老街焕发新生。

受这样的氛围感染,带着团队吃住在闽清的曾芝颖也不由加快了步调:冒雨取景,通宵等日出拍摄,临近开街时,团队通宵达旦布置街景。

“3个多月里,我们完成了纪录片制作、开街活动策划和街面景观布置,这在台湾是无法想象的。”直到开街当日,游客乡民们走进来的那刻,曾芝颖才发现,她刷新了自己的记录。

一方面是适应“大陆速度”,另一边,曾芝颖也努力把“台湾经验”更好融入当地。

完成梅城印记项目后,曾芝颖受邀参与雄江乡创工作。为打造库区移民文化馆,她带着团队遍访雄江镇各处,搜集移民记忆,整理、贮藏于馆内。

“库区生活变迁是雄江发展宝贵的经验,我希望和当地村民一起保存这段记忆,把这里打造成对外展示雄江特色的窗口。”曾芝颖和团队还设计了吉祥物“熊将”,以及一系列伴手礼,努力提升地方辨识度,深挖文旅价值,一座“乡愁记忆”博物馆应运而生。

对于曾芝颖带来的惊喜,雄江给出了积极的反馈,不断提供扶持政策和好项目,让这支台湾团队深入参与全镇全产业链的发展。“我们也希望为这些青年提供施展拳脚的舞台。”雄江镇镇长张兆雄说。

以闽清为起点,曾芝颖带着她麾下的“榕台合作”团队走遍福建乡村:在永泰,她从改造一栋老建筑着手,挖掘凸显当地茶文化特色;在三明泰宁,她为当地民宿运营提供陪伴式指导,卖出自己的亮点……“希望借助我们的新视角,充分寻找本土乡野特色。”

投身融合发展 从探路到引路

相较于城区,乡村是台胞登陆发展的新场景,也意味着更高的发展难度。

“乡村没有现成的落地发展渠道,单靠自己探索出路不容易。”曾芝颖说。

幸运的是,曾芝颖受到各方支持,赶上了闽台乡建乡创政策出台的好时候。这些年,福州持续落实落细同等待遇各项措施也让她在榕的奋斗之路上免去不少后顾之忧。2022年,她和团队还荣获“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在自身发展稳定后,曾芝颖加入省青建协,担任台胞执行秘书长一职,同青建协的小伙伴们在各地奔走,评估、选择适合改造的乡村,也热心为有意向来榕发展的台青答疑解惑。

去年,第十届海青节上,在她参与策划下,首届海峡乡创大赛顺利举办,集结了海峡两岸乡建、文旅、绿色等领域的优秀乡创项目或案例。

“比赛中,我发现有很多台湾的团队和企业对大陆的发展充满好奇和向往。”她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台青投入到大陆乡村振兴中。

眼下,这个通道已经搭起来了。在闽清雄江海峡乡创街区,记者看到了一批来自台湾的好物:高雄的果味气泡酒,彰化的咖啡Q李……一系列乡创产品展出,让到访嘉宾和当地村民们称奇。在这里,来自海峡对岸年轻人的奇思妙想正迸发出十足的生命力。

“这次我们看到的好产品,将引入雄江海峡乡创街区‘试水’,而后进行推广。”曾芝颖说,她希望借助这一平台,把自己在福州接受到的帮助和感受到的爱意传递下去,让更多台湾青年能来福州追梦。(记者 林瑞琪 唐蔚嫱)

标签:

相关阅读